|
陈中华: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两手都要硬 2020年12月25日以来,顺义区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社区管控、环境消毒等工作。各属地、各部门立即行动,开展核酸检测组织筹备、设备物资准备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重点区域大范围核酸检测。计划检测80万人。 我认为:人有病不一定会死,但是,没吃的一定会饿死。近来有些地方动不动就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封城封小区隔离。被隔离和封了小区的人不能出去工作,人不能出去工作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人就没钱买食品,最后是有钱人也买不到食品,因为封了小区人不能出去工作,就没人生产食品,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虽然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于非典,但可防可治大家不要过度恐慌,政府不要动不动就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封城封小区隔离。因为“封城”之后对于经济、民生、社会秩序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还有不少社区、街道、村庄、小区物业,很多稍有点儿权力的人只恨天下不乱好浑水摸鱼耀武扬威!必须引起国家重视,以免制造社会撕裂性混乱! 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新冠病毒的传染率、死亡率都介于常规流感病毒与SARS之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传播性较强,但死亡率要远低于17年前的SARS。很多感染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而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其实大多数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相关部门统计等数据,中国每年车祸死亡约20万人、流感死亡约9万人、工伤事故死亡13万、自杀死亡28万、药物不良反应死亡20万、饮酒死亡70万人、吸烟死亡100万人、慢性病死亡370万人…… 这些数百倍、数千倍于当时非典死亡人口。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度恐慌,过度恐慌的结果只会让我们损失惨重! 疫情防控的目的在于人,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的损失,而无限加码的隔离手段,只会让已经初见成效的疫情防控背离其初衷,只会减少疫情防控工作的公众理解度和配合度,对战疫而言也只能是伤害甚至败坏。不仅如此,还要因此付出公民合法权益被剥夺被侵害,国家法治秩序被破坏的沉重代价。以“谁都有特殊情况”、区分具体情况只会让隔离措施形同虚设为理由,来给一刀切的所谓“硬核”辩护,不仅是对规范程序的刻意回避,更是对国家法治的破坏。全社会几十年的文明与法治成果,没有道理因为一场疫情而被损失殆尽。粗暴的过激违法执法、教条的隔离和“一刀切”的地方割据必须要及时纠正。 其实,流行病,根本无需上纲上线。绝不能一人患病全国吃药。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传染性强于非典,但是,是可防可治的。截至2020年12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900482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93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197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另外,多数被感染者在10-14天的潜伏期内并无任何症状,以发热来测定防控是无效的。只要做到人人都知道防治知识、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脸,完全可以让民众正常工作生活。 现在的当务之急,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勿让人民缺电气缺粮食。 临近年末,“限电”突然成为了一个舆论热词。浙江供电告急,湖南供电告急,内蒙、江西等地也纷纷发通知,告知居民严峻的用电形势。在长沙,出现了供电不足导致大面积停电,因为没有电梯,有的市民被迫爬30楼上班。在义乌,突如其来的限电,让许多老板们慌了神。一些地方为了节约用电,干脆连路灯都关闭了,热闹的城镇成了死气沉沉的鬼城。 在我的印象中,上一次遇到这种供电紧张的现象,还是在本世纪初,那时候电荒警报频响,拉闸限电此起彼伏。这些年来,电力一直处于充裕的状态,各种亮地工程和灯光秀纷纷上马,本以为,我们已经彻底告别“缺电”年代。没想到时隔十多年,拉闸限电重现江湖,我们又回到了原点,甚至面临电梯都快用不上的窘境。 缺电,苦的是百姓。现在城市里都是几十层的电梯楼,没了电,简直是要人命的,尤其对老人、孕妇、孩子等弱势群体而言。更不用说,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在南方主要靠得是电取暖,如果空调开不了,无论对于写字楼中的上班族,还是学校里的孩子而言,都是痛苦的煎熬。而部分企业,更是此次“限电”的重灾区。 上半年因为疫情开不了工,好不容易熬过疫情,又经历淡季,终于熬到年底旺季来临,刚看到希望,忙着开足马力生产,交付订单,挽回今年的损失。没想到“限电”又来了。有人悲叹:上半年赚不到钱,下半年不让赚钱。那边订单交不了,面临违约,这边房租、工人工资还得照付,许多工厂老板简直要崩溃了。 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限电”,是如何发生的?这,恐怕要从最近这些年的能源转型说起。我们有庞大的煤炭储量,有全世界最成熟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火力发电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低廉和充足的电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竞争力所在。但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煤电被认为是一种不环保和落后的技术,地位日渐尴尬。 于是,关闭煤矿,关闭火力发电厂,各地的行动可谓态度坚决,干得轰轰烈烈。总之,要死死压住火电产能,死死控制煤炭用量,哪怕不惜代价。于是火电产能在许多地方要么持续零增长,要么不断缩减。比如湖南就披露,最近几年,全省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用电负荷、用电量全部持续增长,但电源装机容量并未大幅增长。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十三五”期间用电负荷年均增速达10%以上,电源装机容量几乎不变。 没有火电产能的增量,只有靠清洁能源了。但是,太阳能、风电、水电的发电成本虽然不断降低,但一直没法做到稳定持续供应。比如在冬季,水库普遍进入枯水期,太阳能发电能力也降到最低点。所以,清洁能源可能是未来的方向,但是目前,就算是补贴再多的钱,还是扶不起的阿斗,要想确保电力供给的稳定性,还必须靠火电。 过度依赖清洁能源,一味削减火电,其实是盲目的,能源结构的转型,应当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靠市场的力量,而不是靠行政之手的主导。火电确实存在污染,但是随着国内火电企业多年的技术攻关,火电的超低排放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许多火电厂早就摘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最近几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遭到国外”卡脖子“,常常引起舆论的热议。 但是许多人忽视了,我们一些时候被”卡脖子“,不是因为国外,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能源是工业之母,抛弃廉价、充足、稳定的煤电不用,一味靠大笔补贴发展清洁能源,我们的步子迈得有些太大了。这个问题再不重视起来,未来更多地方的电力保障,恐怕都要成问题,“缺电”将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缺电缺到连路灯都无法点亮了,有的地方还在高喊限煤,简直让人无语了。 另外,中石油进口高价气保供的模式已远去,新保供体系还在磨合期,各市场主体需加快建设储气设施以避免气荒。 在天然气管网从“三桶油”剥离的第一个供暖季,新的产业模式迎来了严寒考验。因为需求猛增,12月以来,中国LNG(液化天然气)价格猛涨,全国平均价三周翻番。 每年冬季都是天然气的需求高峰,而今年的需求增长曲线尤为陡峭。10月、11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环比增长均超过10%,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即使价格暴涨,多地仍然一“气”难求。华北地区某城市燃气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前段时间管道气最大缺口达到5万方/天,只能购买高价进口的LNG现货作为补充,每天因此亏损20万元。 从2004年大规模使用天然气开始,每到冬季,中国便面临气荒,这种局面延续了十余年。2018和2019年是暖冬,需求增长较慢,天然气供应较为充足。今冬,气温骤降、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业界认为,在新的天然气调度体系和产业模式里,上中下游要加快磨合,这是避免今冬气荒的关键。 此前冬季保供的第一责任方为中石油,国家管网公司今年投入运营后,变成由国家管网公司和中石油等“三桶油”共同保供。失去管网控制权和管输收益的中石油显然不再有巨亏进口高价LNG来保供的动力,而新生的国家管网公司经验不足,且不具备为高价进口气亏损兜底的实力。多种因素叠加之下,今冬保供形势严峻。 新形势下,各市场主体都需加快建设储气设施以应对需求峰谷差。然而,城市燃气公司普遍缺乏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城市燃气企业仅完成应急储气任务量的60%,如期完成储气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完善储气成本分担的市场机制,是天然气行业的当务之急。 需求大增、价格翻番进入供暖季,天然气需求大增。除了存量取暖用户的用气量大增,为完成“十三五”煤改气相关目标,各地煤改气用户数量亦大幅增长。同时,11月全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7.0%,制造业和服务业PMI均超过预期和前值,工商业用气量复苏势头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全国生产天然气1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预计今年12月到明年1月,国产天然气产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为保障居民用气,非居民用户的气量已被普遍压缩。据《财经》记者了解,近期西北、华北、华东、华中已有多地限制工商业用气,以工商业使用为主的国内LNG加工厂负荷大幅下降。 据卓创资讯统计,12月中旬,陕、蒙地区LNG工厂开工负荷降至41.95%,宁夏地区更低至19.38%。目前,全国LNG工厂开工负荷率较11月底平均下降近两成。沿海的进口LNG接收站则增加了对管网的输气,压减槽车供气。华北、华东、华南多地的LNG接收站现已限量出货,甚至停止销售槽车LNG。 即便如此,天然气消费量仍然大幅增长,LNG价格猛涨。据天然气咨询公司来佰特数据统计,今年10月、11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别环比增长12.5%、13.8%,超过去年同期约 10个百分点。金联创数据显示,12月22日,全国LNG平均价格为8620元/吨,与12月1日的4415元/吨相比,几乎翻番。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见习记者 马嘉 文/图)近日,鲁花、金龙鱼先后宣布旗下食用油产品提价。金龙鱼公开表示,近期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部分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鲁花高层管理人员公开表示,相关产品有提价的计划。北京朝阳区一家京客隆超市的售货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9月以来,在售的食用油产品几乎都涨价了。以鲁花食用油为例,之前5升/桶的食用油价格在每桶73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约80元。 多位食用油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食用油涨价受玉米、大豆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自今年5月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启动以来,东北、华北的玉米平均收购价已分别达到2150元/吨和2400元/吨左右,比年初上涨约30%,同比涨幅也将近25%。今年7月,小麦、玉米等集贸市场均价已达到122.4元/百斤,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7%。 关于防治新型病毒性肺炎的十点建议: 第一:政府应该派人上街免费发放口罩,并告诉大家回家必须要洗一下手脸。勤洗手脸、出门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最有效方法,在户外公共场所不佩戴口罩者一律按犯罪处理。 第二:组织生产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防护用品及试剂和药物,对需要隔离检测治疗的必须免费,以免经济困难的人不配合政府隔离、检测、治疗,对哄抬价格者、故意传染者、隐瞒疫情者要依照党纪国法严惩,绝不能以罚代刑以及以纪代法。 第三:充分利用各地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中心等资源,开设公布国家和各地方的微信健康咨询账号和电话健康咨询号码,调动全国医务人员微信回答和接听电话,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以稳定患者情绪,用信息流代替人流物流,能在网络和电话里解决问题,坚决不要让人们到医疗机构和药店解决。 第四:向全体人民提供权威、详细、具体可操作的家庭防治指南,在广播电视和网络平台24小时滚动播出,做到家喻户晓。让民众自我判断,怀疑自巳有病打电话咨询求助,对需要检测的,由社区医护人员上门采集标本检测,需要住院治疗的接到医院住院治疗,对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劝其在家治疗,实现有序就医,避免患者在医院长期排队形成交叉感染。 第五:细分区域设立临时接诊和转诊中心,避免患者无序流动,减少医院交叉感染。以若干个社区、街道等较小区域为单位,设立接诊和转诊中心,增加定点医院数量,并且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平台广泛通报。利用网络化办法科学管理,让各区域的患者到自己最近的接诊中心去就诊,避免患者流动。 第六:加强患者初筛和分类分流工作,尽快实现分级诊疗。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患者筛查的标准,力争制定比较简易复制的办法,做到迅速把患者病情分级,然后分类采取不同措施。危重患者严密隔离集中治疗,其他的分散治疗,避免优质医疗资源浪费。 第七:动员社区医务人员、家庭医生为轻症患者居家护理和诊疗提供必要的支持,并提供药品供应配送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如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我请教了当代御医胡维勤,他说: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主要是抗病毒提高免疫力,西药可以口服病毒灵和扑尔敏,发热的加服阿莫西林和去痛片(按说明书)。中药可以口服鱼腥草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10克三味合煎剂。提高免疫力的西药可以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中药可以口服黄芪精口服液(按说明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治疗,钟南山的话语未必权威可信,说什么无特效药,而现在是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933例,累计而治愈出院病例达81971例。 第八:加大对政府防治工作动态的公开力度。在重大疫情面前,政府的工作越透明越好,要让民众随时知道政府在做什么、进展如何,还有什么困难,可以减轻民众恐慌情绪,也有利于民众的配合。 第九: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组织、工青妇组织要迅速行动起来,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打破部门界限组成爱国卫生运动工作队伍。通过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实现对本地居民的全覆盖。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控活动,打一场防治疫情的人民战争。 第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短信qq微信做好普及健康知识工作,严禁官僚形式主义作风,不要封城封小区、拦人查证测量体温。做到人人都知道防治知识、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脸是关键。 以上是本人和本人在网上搜集的十点建议,大家可以勇跃参与讨论,希望大家不要嘲讽谩骂别人,嘲讽谩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也希望政法机关集思广益自行判断,发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題,而不是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那样会导致问题更大。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