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而绝不是为了人民更加劳累 2024年02月06日 新京报赵敏:春运开启,一场大迁徙正在北京这座城市进行。拉着行李箱的年轻学生、手提肩扛大包小包的务工人员,涌向大大小小的交通枢纽。北京西站,列车大多发往西部和南部,铁路线延伸,串起几个“打工大省”。作为全国客运量最大的火车站之一,从1月26日到3月5日,为期40天的春运,北京西站预计发送旅客490余万人。 1月28日晚,北京西站。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四川遂宁人向代贵今年57岁了,脸上的皮肤接近黑黄色,胡子长了出来,说起话来,沟壑聚在两颊和额头。他一进候车室,就吸引了不少目光。一米五六、一百零八斤的小个子,用一根竹筒扁担,挑两只满满登登的化肥袋,里面是衣服和被褥;扁担两头还挂了一串塑料水桶,桶里装着衣架、水壶、电锅和几盒方便面。 1月30日凌晨,向代贵挑着行李出现在北京西站第五候车室。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担子有四十公斤重。年轻的时候,他在工地干小工,能挑起比这还重的担子,有时是水泥,有时是砖头。现在,这些重量已经让他觉得吃力。带有四川口音的中年女人来跟他搭话,“老乡,你怎么带这么多行李啊?”不止一个人对他有疑问。向代贵的嗓门大,说话周围两三排的人都听得到,“都是些衣服破烂,都带回家了。” 过去一年,他漂在北京的五六个工地上,中间还去了一趟沈阳,哪里有活儿去哪里。每次换地方,他都带着这些行李,除了手机里的钱,这是他在外的全部家当。回家,这些东西还得带着。“带着吧,我们在农村,都有用上的地方,不然过年出门打工还得再买新的,多浪费。” 1月30日凌晨,向代贵坐在第五候车室的座位上,旁边放着他的行李。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他吃过苦,11岁时,父亲生病,家里穷得没饭吃,他跟着母亲出门讨饭,做“告花子”。向代贵不在乎周围人的目光。在地铁站,他担心自己东西多、坐扶梯会影响别人,只坐直梯。地铁上,有人打趣问他“是不是收破烂的”,“我只收不卖”,向代贵笑着回应。 地铁上、火车站里,拉行李箱的人越来越多。但像向代贵一样的农民工,依旧用最“经济实惠”的方式打包行李:特大号印有“中国旅游”的帆布包、床单、尼龙袋,都是他们最常用的。 拿行李多的人,总是自觉地占据检票口“第一”的位置,想快速通过,不耽误后面人。 比如已经在检票口等着的那对夫妻。他们要去湖北十堰,分三趟运来大大小小12件行李,行李箱、背包、手提包……在检票口一一码好后,两人坐在装衣服的包上守着。他们已经四年没回家,北京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越塞越满当,扔又不舍得,便趁这次回家都带走。 每一件行李都有他们的用处。候车室的另一个检票口,立着不知道谁的两台饮水机;回河北邯郸的家政阿姨,绑了一把新拖把在行李箱上,准备带到家乡的楼房里用;河南三门峡的黄升,在怀柔一处工地做保安,他带了五只小号水桶,来年给樱桃树施肥的时候能用到。 黄升带着一个帆布包、五只水桶,在北京西站地下一层等车。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回家的时间是一件需要计算的事情。在到达北京西站之前,黄升要倒两趟公交、两趟地铁,花四个小时。计划在车站过夜,他穿上加绒的牛仔裤,绿色帆布包里还带了一件军大衣。 对向代贵来说,回家也要计算成本。K817次列车在早上八点零四分出发,行驶一天一夜后,他才能下车。硬卧410元,他不舍得,因为硬座只要236元。 他奔波了大半辈子,靠自己的努力,和腿脚残疾的妻子把日子越过越好。年轻时,向代贵在工地干杂活挣钱,养大了女儿,2008年大地震后,他又重修了家里的房子。 最近十年,没法再卖力气,他找了“轻松”的活:在工地上做“钢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把建房子的一根根钢架搭起来,打螺丝,上油漆。为此,他常要爬到高处,只有一根安全带系着,得时时小心。 “人越老越想家,越想回家过年。”这次,向代贵打算回去看看丈母娘,走走亲戚;女儿和女婿吵架了,他得帮忙处理;另外,他计划等拿到工钱,一定要把家里的院坝给打(修)了,了却自己十多年来的心愿。 1月27日,零点五十分的列车发走,清洁车亮着黄灯驶过,候车室的座位空了一大半。下一班列车发车时间接近五点。旅客们将要度过疲惫又难熬的下半夜。近一半人抵不住困意,有的把床单铺在地上,躺下;有人趴在行李箱上,有人枕着同伴的肩膀。凌晨一点钟,黄梅(化名)给手机充好电后,把背包放在座椅扶手上,斜着入睡。 凌晨的北京西站,候车的三位乘客在座椅上睡着了。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54岁的黄梅原本没打算回家。她在天津做育儿嫂,春节期间,正是城里的家政工缺人的时候,活好找,工资也比平时高,她想多挣些钱。 但一听到妈妈过年回不了家,视频电话那头的小儿子立马眼眶红了。黄梅心软了下来,决定回去。17岁的小儿子今年高三,在高考前的关键节点,黄梅不想让这事给儿子带来情绪波动,影响到他的学习。 她也想孩子。她说,育儿嫂这份工作是舍下自己的孩子,去带别人的孩子,“你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啊。” 她带了一个背包,手提包里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塑料袋里装着天津麻花。 北京西站到广西黎塘的K21次列车,早上八点二十分发车。前一天晚上九点,黄梅就从天津坐车赶到北京西站,吃了一盒泡面后,在候车室里坐着。没有买到硬卧车,她要坐33个小时硬座回家。 在这个年纪,独自来北方打工,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黄梅的老乡在雄安工作,告诉她“这边机会多”。去年9月,她从广西的农村来到2000公里外的天津,经过培训面试后,住到了雇主家中。 北上之前,她已经在广西拿到了金牌月嫂证、护老证。家政公司的培训,主要的作用是让她了解北方、适应北方,同住宿舍的北方姐妹也教她蒸馒头,炒合北方人口味的菜。 但黄梅还是闹了一些笑话。工作第一天,雇主在菜单上列出鱼香肉丝,这是她没听过的菜,公司的姐妹告诉她,食材有猪肉丝、木耳丝、胡萝卜丝……“鱼呢?鱼香肉丝怎么没有鱼?”这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说到这,黄梅双手捂脸,也忍不住笑弯了腰。 后来,她又知道,“荷塘月色”原来是几种蔬菜的混合炒,也跟着雇主家的老人学会了摊鸡蛋薄饼、擀饺子皮。 她盘算着,等到家,要把新学的这些“名堂”做给儿子和丈夫尝尝。但懂事的儿子已经提前问好妈妈想吃的菜,等黄梅到家,就能喝到煲好的鸡汤。 在天津待了五个月,黄梅还是不适应寒冷干燥的天气,嘴唇上火起泡,手也干裂,在雇主家三个月,她瘦了十斤,儿子在视频里看到她,心疼,“妈妈,太累的话就回家吧!”“没事的,没事的。”黄梅每次都这么说。 她很勤快,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她会回到公司宿舍,里里外外收拾一遍。同事们和她关系好,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处出了感情,这也成了黄梅在异乡的精神支撑。这次回家,还有姐妹在微信上给她发来红包,叮嘱她在路上买点好吃的,照顾好自己。 凌晨的北京西站。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与黄梅隔着一个座位的,是去往湖北荆州的李雪花和她5岁的小儿子。她原计划预约凌晨两点从大兴到北京西站的车,但没司机接单,只好提前打车来。 孩子困了,躺在妈妈的厚衣服里怎么都不舒服,哼唧着一遍遍问,“妈妈,车什么时候到啊?” 李雪花和丈夫在北京打工,5岁的小儿子在老家,公公婆婆帮忙带。她想孩子,儿子一放寒假她就回荆州,把他接到北京团聚。 身边有人不理解,跟她说,“反正春节都是要回家的,就这几天时间了,还把孩子接去干吗?”李雪花觉得不行,即使只有几天,她也想让孩子待在身边。 凌晨三点的候车室里,李雪花把自己的羽绒服拉链拉开,紧紧包着儿子,轻轻拍着,哄他入睡。 1月31日,23岁的苏俊熹和梁桂豪坐在座位上,刷手机打发下半夜的时间。他们读大四,刚结束在天津的实习,回广西和家人团聚。 梁桂豪的包里有几份天津的报纸,给爷爷带的。爷爷喜欢读报,他要把自己“所在城市发生的事情带回去”,给爷爷留念。 “平平安安回家”,对苏俊熹的家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礼物,是父母叮嘱他无数次的话。路程要33个小时,除了行李箱和背包之外,苏俊熹还带了一个小挎包,单独放了三块大功率充电宝,以保证手机随时有电。 苏俊熹的三块充电宝。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他是家里的小儿子,父亲年近70岁,他想毕业后找份离家近的工作,陪伴父母。出来实习后,苏俊熹学会了几道家常菜,还学会了包饺子,准备回去做给爸妈尝尝。每年大年三十,苏俊熹一家都会在奶奶的老房子里吃团圆饭。去年,奶奶去世了,但团圆的计划没有变。 58岁的张香秀,抱着7岁的孙子坐在行李上,她的脚边铺着薄被,丈夫睡在上面。这次回老家,张香秀最重要的事情,是去看望88岁的老妈。她心里愧疚。过去的30年,张香秀的身份从妈妈,升级到奶奶。儿子结婚有了孩子,7年前,她搬到儿子生活的城市——辽宁鞍山,帮忙带孙子。平时都是离得近的大姐、二姐照顾母亲,她只能用金钱弥补。 大概8天前,她带着孙子来到北京房山,和在这做装修的老伴儿团圆。等他放假,一起回河北邢台。“忙忙叨叨,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张香秀感叹。等她回家,要蒸锅馒头、豆包,打了年糕,买上米、油、鸡蛋,去看看老妈。 1月27日凌晨,张香秀抱着熟睡的孙子。 新京报记者 赵敏 摄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口语中的“春运”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节前后的运输现象,二是“春运期间”的简称。春运规模之大,以致中国大陆交通难以承受,为了解决春运问题,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提前部署,但仍无法满足春运要求。 2012年1月14日早晨7点过后,深圳,一群连续数日排队但都买不到火车票的民众在深圳火车站售票厅内聚集,随后近百名群众来到一旁的香格里拉门前堵路,希望铁路部门能解决车票问题。后来辖区警察前来疏导,人群被带到深圳火车站广场后,又有部分人跑到公交站场出入口继续堵路。图为民众在深圳火车站公交站广场门前堵路,与警方发生冲突。 人民网2024-01-17记者乔雪峰:2024年春运将从1月26日开始,至3月5日结束,共40天。在这40天里,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旅游流等几大客流叠加,人潮涌动的春运大军将再次奔向天南海北,今年春运期间客货运输将保持高位运行,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其中,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量将全面回升,总量超1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0%。 我想,这是诱发社会动荡的生动案例。不管从何种目的去研究,春运都不是一个好东西。因为,春运是一场浩劫,一场全民参与的对全社会财力、物力的绞杀行动。“春运”已演变成为一场中国人口大流动,大迁徙。为此,整个社会将动用所有运力、物资去满足中国人对春运旅行的好奇,谁也不敢面对春运期间出现的任何群体性问题,毕竟是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稍有不慎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有罪之人。 我本着研究春运,支持社会稳定的观点,特别建议国家取消春运!让关爱、理解、友善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不更好吗?彻底改变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表演成分,从取消春运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醒醒吧春运!醒醒吧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每年春节人们都集中回家过年,造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压力有目共睹。中国13亿多人口,每年春节春运期间,大约有4.5亿人口需要运送,交通压力很大的。这还是正常天气,如果期间遇到冰冻雨雪的严重灾害天气,象2008年春运期间,那造成的拥堵、滞留更是可怕。这样的运输量,这样的拥堵,不仅给运输部门造成压力,也给回家的人们造成困难,增加了回家的风险,也提高了回家的成本。在中国,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中国有13亿多人口这样一个国情。13亿多人,有三分之一的人要在春节期间赶在路上,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春节这个传统的习俗,它既不是什么陋习,也不是什么美德,只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应该改一改好些。如果你很想念父母,你可以春运过后再回去,避开春运高峰期。政府应做好人民的思想工作,不要为了经济利益,放任大家春节回家,劳民伤财,还可能诱发社会动乱。 那么,取消了春节人们难道不要回家吗?怎么办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普遍实行带薪年假制度,规定职工可以每年享受20天左右带薪年假,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一年中的20天休假,我建议中国取消春节并不是反对团圆,团圆是挺好的,但团圆不一定非要在春节期间不可,完全可以根据人的合意在带薪年假里团圆,应在大家自已生日或亲人生日时过年假好些,这样可以错开,全国人民就不会集中在几天回家了,就不会有世界上和史上最大的人口迁徙了,就不会有春运问题了,令中国头疼的春运问题难道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同理,也应该取消国庆长假,中秋、端午长假了,只要放一天假就足矣,没必要放7天或3天长假,有20天带薪年假就足够了,十一期间的交通问题,旅游紧张问题也和春运问题一样迎刃而解了。 另外,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陋习之一,鲁迅先生就很感慨于洋人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炮富国强兵,中国人却用它来制造爆竹浪费财富。主张放烟花爆竹的唯一理由是所谓那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俗”,只有燃放烟花爆竹才有年味儿。这是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经济落后,人们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造成的。今天人们有丰富多彩的娱乐和多样的庆祝活动,不燃放烟花爆竹照样有年味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因为是传统习惯,就一律保存。好的习惯应保存和发扬光大,对于那些不文明,有百害无一利传统陋习,就应彻底铲除。 辛亥革命前中国女人缠小脚被认为是流行千百年的民俗,有些无聊之辈,对这“民俗”极力加以褒扬和赞美,把女人备受痛苦缠成的小脚称之为“金莲”,古诗词中不乏赞美之辞。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才把这一陋习“民俗”彻底革除。对那些落后、丑陋、违反环保、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所谓“民俗”,应该予以彻底废除。文明进步总是会受到愚昧落后的阻碍,不能以人数多少来决定是非,虽然有相当多的人主张燃放烟花爆竹,但是我看不到一条其他更像样的理由。 每年都有多起生产厂家和经营烟花爆竹店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后导致人员遇难。因燃放烟花爆竹而致伤残(眼睛炸伤者居多)、死亡的人和造成的火灾物资损失也很多,希望有关部门能统计出个数字来,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另外,近年来烟花爆竹的威力越来越大,对城市中的电力、天然气管道设施造成严重威胁和隐患。 春节放炮有以下不好之好: 1 空气污染,爆竹中含有太多的硫化物,硝化物等,燃烧之后会放出SO2,NO2,等有害气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 固体污染燃放后的废纸,既浪费资源和人力,又污染环境。 3 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强迫别人以与自己同样的方式庆祝新年。 4 噪音污染,声音太大,有的人被震聋,有的老人心脏病复发。在“年味”和“人命”面前,是不是更应该珍视一下老人们的生命?老人们养育我们不易,老了老了,难道我们年轻人还为自己的一时痛快搭上多少条老人的性命? 一项传统是不是好的,值得发扬要看是不是对人对已有利,传统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裹脚以前是传统,放炮也是跟裹脚一种恶习,应该放弃的 ,放炮是有百害而没有一利的,是一种相当坏的习惯.,放鞭炮的所谓“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声音,显得有点喜庆。而害处可就多了去了: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炸瞎眼睛炸伤肢体的危险,导致火灾的危险等等。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比较少,放点鞭炮找个乐子,而现在时代发展了,人们应该寻找更文明更健康的娱乐方式,这燃放鞭炮已经是一种陋习了,应该坚决废除! 有人说,鞭炮产业解决了某些地区的劳动就业问题,这是事实。但是提出限制,不一定就是“漠视生存劳动”。时代是发展的,一些产业消亡了,还会有新的更先进的产业来代替它,计算机的出现淘汰了多少产业,又出现了多少产业?何况这个产业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并不都是幸福,看看死了多少人就知道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钱,很多外国人不愿做的有害的产业,我们都做了,烟花也是这样。我不以为外国人造不出美丽的烟花,[比我们先进的武器都造出来了],消耗量小,又有害,就“让利”给中国了。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的稳定,应当尽快废除春节禁放鞭炮。 前段时间,拼多多的一位23岁女员工猝死,一张拼多多知乎官方留言的截图引发争议。截图中,拼多多官方称: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随后,拼多多官方承认员工猝死,并表示事发之后,公司同事一直陪伴家属,遵父母意愿,不对外发公告。同时称从未发布过网传截图的“官方回应”。经排查,该内容系拼多多营销合作供应商员工用个人手机发布,该言论不代表任何拼多多官方态度,同时,拼多多对官方账号管控不严致歉。 当前,总是鼓励生产扩大生产,为了维持生产,国家就需要讲扩大内需。比如,今天的中国社会,无论大中小城市,都已经是车满为患了,就整个社会而言,实际上已经不需要或者不能继续增加小汽车的数量了,但是国家仍然要鼓励甚至奖励人们去购买小汽车,这样才能维持企业继续生产。 其它的各种产品,如服装鞋帽,床上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之类的道理也一样,也都要有人购买才行,即便人们实际不需要,也要采取鼓励、降价、补贴等等方式,刺激人们去购买,这样经济才能运行。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人买,企业就要停产甚至关门倒闭。比如,有消息说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航空公司,如果国家不给予资金支持,这些航空公司都将可能倒闭。企业倒闭了,工人也要失业,工人失业了,就没有了经济收入,人们的生活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产品已经太多,但是为了经济能够运行,社会能够运转,仍然需要继续生产,甚至扩大生产,这完全是一种病态 的政策。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而绝不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劳累。前段时间,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4月份,16岁—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0.4%,继续上升,稳定和扩大青年人的就业仍然需要持续加力。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器越来越发达,必然会取代更多的劳动者,导致使工农们失业,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机器造成大量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失业,工人们的工作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工人们就不用劳累了,这可以说是天大的好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果。 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但机器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国家应统筹规划,统一安排。让国企多招工去沙漠植树造林、去农村平整土地、修路盖房。也可以采用轮流工作。每个工作岗位,由原来的一个员工工作,改为由两个或三个员工工作。 其实,目前根本就不存在人们没事干,而是没有计划没有人组织。目前农村还有不少破旧的公路房屋,甚至土路草房,就是城市里也有很多破旧的楼房街道。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一能解决国家产能过剩问题,二能解决就业压力问题,这是一个利国又利民的事业。政府为人民办事不要去计较盈亏,没钱印钱就可以了。 政府拿钱给建筑企业,建筑企业拿着政府的钱组织工农建设就行了,工农有工作就有工资消费,经济就循环发展起来了。有些经济砖家可能会说,大量印钱会引发通货膨胀,我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因钱多,而是因为缺货,比如目前的钢筋水泥和车房服装过剩会涨价吗?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生产力度,缺什么生产什么,不管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可能涨价的。 ▲2023.8.3门头沟洪水退下后,村民陆续回家查看受灾情况。 ▲一位村民查看自己家里受损的房屋。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修建通村公路,解决偏僻角落村湾出行难问题。二是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资金的投入,挖塘堰,修沟渠,切实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三是整合平整土地,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可以由村干部领导联合生产,也可以由招标承包给一个企业生产,要改变过去包产到户的政策,把一大块地分成几小块,一户一小块,你种这他种那,农业根本实现不了机械化的。四是一村建一所学校和一所养老院及一个门诊部,让村民就近学习,就医,养老。五是根据实际需要,一村先建一幢水,电,燃气,广播电视,网络,暖气空调等设施齐全统一装修好的防汛抗震楼房,免费提供给村民居住生活后,再让村民把旧房平整成农业土地。不要先拆后建,想从中渔利。 以上建设需要很多建材及工人的,政府不用为产能过剩而发愁,也不用为农民、工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而发愁,政府更不用为政权能否长期稳固而发愁。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铁律。你给人民办这么多好事,人民拥护还来不及呢! 当前,受发展水平制约,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促进共享发展,要紧盯薄弱地区和困难群体补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通过调整工业布局,中国人民外出打工的历史一页也将从此彻底翻过。中国过大的工业规模是完全不需要的,中国是完全不需要为了换回不需要的外汇而拼命生产的。让人民非常辛苦的去拼命工作,国家的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土地山川河流大气被严重污染,结果却换回大量了无一用的外汇,这样的发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中国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吗?不是。这样的发展显然是有问题的。 改变工业布局偏重东南沿海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状况,尤其把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项目重新在全国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布局,这对于减少交通运输量及运输成本,减少国家交通运输压力都是有益的。中国人民将从此实现稳定的定居生活,以往工作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状况也将彻底改变,夫妻家庭成员劳燕分飞的状况将不复存在。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