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官僚腐败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权力的暗箱操作创造了以权谋私的可能空间,给权力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权力公开机制比较健全、权力运行程序比较严密的条件下,权力运作的“任意裁量”空间较小,就难以有更多的缝隙搞权力谋私。 权力具有腐蚀性,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廉洁源自了解和知情。人们是不是信任一个人,首先取决于对这个人的品行能力、处事风格、生活背景等有没有了解和认识。一般来说,了解越多、认识越深,信任程度就会越高。同样,人们是不是信任一个机关或一名干部,也往往取决于对其职能性质、办事程序、工作质量或者能力水平、实际业绩、作风修养等有没有了解和认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权。 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条件。政务及其运行有一部分内容是直观的,想不透明也难,如办事态度和办事效率等。让群众感觉“如沐春风”,自然就能获得公信力;如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公信力自然就会打折扣。不过,在政务中有的内容公开范围有限、专业色彩较强,一般群众不大容易接触到、看得懂,如发展规划、决策程序、内部管理情况等,这可能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评价和信任。所以,领导干部要提高公信力,就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精神,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使这部分内容公开透明,方便人民群众了解和评价,以取得人们的支持和信任。 廉洁源自诚信和公正。言行一致,处事公正,言必信、行必果,是获得信任的重要条件,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无论是对政府机关来说,还是对各级干部而言,只有坚持讲诚信、重践诺,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只是从小团体利益或一己私利出发来履职用权,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就必然降低乃至丧失公信度。 促进政府机关和各级干部秉公用权、信守承诺,要靠加强教育、坚持自律,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公开性,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不一定全面,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什么是“绝对的权力”?应当说,缺乏公开性、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是绝对的权力;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就容易导致腐败,从而损害政府机关和各级干部的公信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和约束机制,增加权力运行的公开性。 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上还需不断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也存在薄弱环节。针对于此,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等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级信访、政风行风热线、投诉中心等载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级行政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民意调查制度。 加强信息公开,建立“阳光政府”,让老百姓知晓政府运作的状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发生原因、处理进程和结果,及政府的改进措施和落实情况,便于群众评价和监督,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各种要素交易监管力度,特别是增强各项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完善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制度和监管办法。进一步完善决策民主程序,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咨询制度。 媒体监督的兴起,是政治现代化的一大标志,也是善政和善治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只有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勇于创造有利于监督的社会环境,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监督机制,使每一项决策、制度和措施都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反映民意,方能担当大任,也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与拥护。能不能真心诚意地接受舆论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是否出于公心、从善如流的检验。只有建立“阳光政府”,才能实施有效监督。 事实上,接受舆论监督,并真诚地加以改进,非但不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反而会提升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从根本上说,有利于工作,有利于人民。领导干部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要正确对待媒体的不同意见,不管是褒是贬,甚至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都要正确对待,在各种不同意见中辨别是非、保持清醒,自觉养成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