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舆论监督,不容失灵 高度重视和倡导舆论监督是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倡在媒体上全面揭露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进入新时期以来,无论就地位而言还是从作用来讲,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群众的热烈反响。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尤其是2005年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新闻舆论监督是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众传媒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舆论监督也一向被群众寄予厚望,绝大多数群众都希望有关部门对舆情热点事件深挖根源、彻查到底、揪出后台,可惜目前多数事件的处理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令群众大失所望,舆论监督似乎正在失灵。 如被《人民日报》2020年1月点名批评的故宫“宝马女”不知所终,群众期望的“深挖黑幕”成为泡影;2020年3月发表错误言论的苏州许可馨,至今未得到任何处理;江西省有关部门,未对江西省国企工作人员周喆2022年7月份的“炫富事件”进一步彻查,以回应民众关切;2022年11月被曝光并引发全民公愤的核算检测造假事件的主角张核子,在被罚7.35万元后,早已销声匿迹,躲到一边数钱去了;清华大学对该校教师于洋2023年3月发表的不当言论没有任何回应,不知是没当回事,还是校方没有将处理结果对外公布。 2023年3月引人关注的“北极鲶鱼”跑了,深圳交通局已于4月份关闭官网评论,给整个事件的后续处理蒙上一层阴影,网民挖掘的所谓“存款上亿”“钟家七口都是衙门中人”都成了浮云。此外,2022年10月以来引发举国关注的江西上饶胡鑫宇自杀案,虽然官方已有结论,但民众疑点仍然很多,但至今没有任何回应。2022年6月曝光的毒教材事件,虽然教育部已处理多人,但仍有相关人员身居高位,毒教材也仍然存在,教育部的处理似乎并不彻底,效果不像群众期望的那么明显。还有,司马南曝光的“联想侵吞国有资产”案已有2年,虽然民众高度关注,但至今没有任何说法,既没见柳传志状告司马南诬蔑侵权,又没见纪检部门出手查处。 司马南曝光的“潘任美”案已有10多年,他披露说原北京市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原北京SOHO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在2007年国有土地转让中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如今任志强已于2016年落马,潘石屹夫妇是否清白却无人回应,他们一家也早已“润”到美国,享受奢华生活去了。照此看来,2023年2月引爆全网的李秋平县长猥亵中央部委下派的代职女干部案同样将不了了之。这么多民众关心的事件案件,要么不处理,要么应付式处理,必然会让群众逐渐对社会失去信心。公平正义少了,信心少了,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必然下降,绝望和戾气必然增多,杨佳、张扣扣之类的犯罪分子必然继续出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深度革命,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保证。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舆论监督的有力作用不容置疑。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的那样: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毫无疑问,上述八种监督方式中,舆论监督的历史最长久、动员最广泛、内容最丰富、触及最直接、效果最显著。将舆论监督纳入国家治理的视阈及其运行轨道,就显得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和非常迫切了。故此,舆论监督,不容失灵。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