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风闻奏事,利大于弊

陈中华:风闻奏事,利大于弊 

陈中华.jpg


“风闻奏事”这个典故,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项监察制度,即言官们向皇帝奏报贪赃枉法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据《文献通考》记载,此项制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的不少朝代亦有沿用。到了明代,更是把该制度作为整饬吏治、巩固朝政的重要手段。

 

明代开国之初,明太祖洪武皇帝治吏极严。他平生最厌恶的,莫过于官员营私贪墨。他每每嘱咐六科给事中及十三道御史等诸路言官,对于居官婪取之人,必须及时揭发,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都可上奏,即使是上奏错了,也不追究奏报者的责任。这就是史上有名备受推崇的风闻奏事制度。此项制度一经推开,洪武朝政局立刻发生了御史言官敢于弹纠不法、部院大臣廉洁自省、百官小吏为之震恐的深刻变化。

 

在如此强劲的治贪势头下,仍有贪利官员铤而走险。有一个县官贪墨了十两银子被人告发,洪武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将那个县官处死,剥其皮制成革,内中塞满稻草做成“贪官标本”,挂在该县衙大堂以警示后来为官之人:胆敢效尤者,杀无赦!惩罚如此酷烈,洪武皇帝仍不放心。洪武十五年,也就是杀了那个县令不久,他听从臣下的建议,拟定了一篇《戒石铭》颁发全国,用统一规格与书式勒石作碑,竖立在全国每一座县州府衙门中。铭文告诫官员,为官要旰食宵衣、勤于政事,不得贪赃枉法、谋取私利。并谕旨每一位新上任者,到任之日,必须首先熟记会背这篇《戒石铭》,始终牢记“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铁规戒律。

 

由“风闻奏事”这个典故,我想起了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引用的一句话:“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句话,是对成语“矫枉过正”的最好的解释。矫枉过正的本意,是说在纠正一个错误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偏离方向。毛主席借用这句话,旨在说明社会剧烈变革中出现矫枉过正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应当予以肯定和支持。矫枉之后,再把过正的纠正过来,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其实,矫枉的过程,也是纠偏的过程。风闻奏事的做法,与矫枉过正有异曲同工之妙。风闻奏事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奏之事可能不客观不准确,也难免产生冤案。但它对于那些贪官,无疑会产生震慑作用,也必然促使清廉自守朝政新风的养成。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大家知道,对贪腐这样的社会顽疾,历朝历代都采取高压政策严惩不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零容忍”。即便如此,贪腐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这一方面是因为贪腐的诱惑力太大,那些意志薄弱者很难顶得住。另一方面,贪腐者也在不断变换手法,贪墨行为会变得越来越隐秘,让人很难发现。鉴于此,给举报者以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环境,就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策略手段。他们向御史言官们授权:只要听到一些官员的贪腐传闻,或看到一些可疑现象,不必核实即可奏报。即便奏报有误,也不予追究。如此宽松的激励政策,给举报者壮了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吸引了更多知情者参与其中,不但畅开了言路,而且在朝廷上下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群体性监督举报网络,使贪腐者无处遁身。这样一来,皇帝虽身居深宫高位,却耳聪目明,对下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一旦核实有人以身试法,皇帝便会采取断然措施。同时,此举也为皇帝识别官员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皇帝每天通过源源不断的奏折密报,了解官员的政绩表现,为其知人善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从古到今,人们赞赏风闻奏事这个制度,并不意味着此项制度完美无缺。风闻奏事在推行的初期,可以不加甄别,什么都可以上奏,但长此以往,难免出错。风闻奏事的要害在“风闻”二字,这就给那些不怀好意的小人提供了可趁之机。这些人可以冠冕堂皇地打着上折奏事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诬陷忠良、伤天害理的勾当,如同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所说的“凭空污人清白”。历史上这样的冤案太多了,多少为保江山社稷做出巨大贡献的忠臣良将,惨遭奸佞之徒的诬陷而终成冤魂。这些小人,一般隐藏在皇帝身边并深得皇帝宠信。对这样的奸臣,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加以防范,并像惩治贪官一样对他们进行更加严厉的惩处。另外,举报者也应当出于公心,据实奏报,以免误判,伤及无辜。当然,后边这些话,只是后世人的一种良好愿望,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更不可能重来。

 

但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风闻奏事是伴随着惩治贪墨出现的,而反腐,同样是我们今天社会生活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那些腐败分子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侵吞国有资产、收受贿赂,其腐败程度与历史上的贪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触目惊心。我觉得,风闻奏事这个制度,对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来说,依然用得上。借鉴风闻奏事的基本精神,实行广泛的群众监督,那么,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想格局,也是完全可能的。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