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勿把端午节、当作快乐节

陈中华:勿把端午节、当作快乐节


陈中华.jpg


今天是中国的端午节,有不少朋友又在互祝“ 端午节快乐!”错了!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纪念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屈原之日子。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


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我们应学习他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要学习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贞心。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的百代“素王”可与之相比。孔子的影响,主要在他的思想。不管后世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人们怎样企图打倒他,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他所规范的伦理道德,毕竟笼盖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今天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存在。


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


屈原之所以能对历史发生巨大影响,首先在于他自身精神的伟大。无论是他身上所体现的“忠贞精神”,还是“抗争精神”,都带有远远超过常人的强度和力量,才能对后世造成长久的震撼力。对于屈原来说,这两种精神是交织在一起而不可分的——他的抗争,是忠贞于君王、宗国的另一种形式的表现;其所直接追求的,也是为了君国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倘若没有后者支撑,便不可能表现出那种九死不悔的抗争勇气和毅力,他的死也不可能带有如此悲壮的色彩。反过来,他的忠贞,也正体现在为君国、为民族利益而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上。正因为如此,这忠贞便与谄媚、愚忠、同流合污划出了界线,而带有令人们肃然钦仰的动人内蕴。


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当屈原的双重精神投影于历史时,并不是交融在一起发生影响的。它直接受到各个时代的统治利益或思想主潮的制约,而出现选择取向上的某种侧重或偏移。封建时代对屈原“忠君”精神的单向选择和改塑,正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在历史发展的新时代,站在潮流前头的志士仁人,由于自身面临斗争使命的不同或变化,对屈原精神的着眼点也同样会有所转换。近代以来对屈原的评价,曾经在“反抗”和“爱国”两个方向上摆动,亦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屈原精神的这种影响偏移和摆动,也许还将继续相当长的年岁吧,这是正常的,也是屈原仍还“活”在人们中间的可靠标志。从屈原评价的远景看,正如我们的社会已不再充满邪恶,人们不再感受到专制的压迫和悲愤的蕴积,屈原的“抗争”精神便不再成为屈原评价的重点一样,当我们的国家强大到没有任何外敌可能构成对它的威胁,当人们已把“爱国”视为人生之一部分,而不再需要借助历史人物来鼓舞自身的爱国意气时,屈原的爱国精神亦将不再成为屈原评价的重点。那时候,对屈原的评价将走出“抗争”。“忠贞”这两重精神投影之外,而把屈原纯粹作为一个往昔的贤哲和诗人还给历史。他那忧国忧民的悠长嗟叹,那还顾郢都的凄怆呼号,都将成为一种遥远的历史回音,只留在他的作品中,而引起读者一种淡淡的历史回忆。当然,这样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1617617081632458.pn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