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
陈中华:流感正处于高峰期,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陈中华:流感正处于高峰期,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陈中华.jpg

近日,又有专家出来建议说现在流感正处于高峰期,建议近期暂缓春游出行,有没有一点熟悉的感觉?是不是有些相似的配方?没错,暂缓春游出行,尽量不出行,换句话说就是非必要不春游,非必要不出行。

这种建议很难让人听得不上头,建议是良心建议,但是公众不愿领情了,有些反感了,承认这种建议的相对有效性,但是智商不高,意义不大,代价更大。不出门当然好,不仅减少感染,还能避免事故,还能省钱。

但是这些同样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整个社会都在付出代价,经济要发展,百姓要生活,我们不能一有病毒就足不出户,遇到流感就关门打烊。再说,即便是静默,该来的总会来,这方面我们是有足够的沉重的经验教训等。

今天一些专家一有病毒,说起流感,首先想到的就是非必要不出行。听还是不听,老百姓,不是取决于情绪,而是取决于建议的含金量高不高,有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也能想得到的建议,完全可能误导政治决策的建议。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躲不得逃不过的是多传播一些知识,多调配一些药物,少渲染紧张气氛。口罩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让人不出门,不可能完全挡住的东西,不要想着怎么去按社会经济生活的暂停键。

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

这只是众多“年轻人被建议”事件中的一个。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

这些观点,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惹年轻人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

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别专家应从年轻人的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主任陈中华

北京中公法律咨询中心.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3683233288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国际新闻信息网 | 管理登录
0
seo seo